孙元化心中暗自感叹着这位小师弟的聪颖过人之处,他不仅能够完全理解自己所说的话,甚至还能与自己展开深入地探讨,并加以补充完善。
回想起昔日老师曾经提及过,这位师弟在数学领域的造诣极深,或许有朝一日会超越自己,如今看来,老师所言非虚啊!
待参观结束之后,孙元化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对于制造火炮的宝贵见解和建议:“依我之见,用于战场作战的战炮,其口径应当设定为33倍,而炮弹的重量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在1至10斤之间灵活调整;至于攻城所用的攻炮嘛,口径以17至22倍为宜,炮弹的重量宜控制在9至15斤左右;最后再说说守城用的守炮,其口径保持在16至18倍即可,炮弹的重量大致在4至10斤上下浮动。”
张好古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孙元化的每一句话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。
他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,将这些重要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,仿佛这些文字如同珍贵的宝藏一般,值得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。
不仅如此,对于每一种口径大炮所需装填的火药量,孙元化都不厌其烦地向张好古逐一详述。
这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可是他多年来辛勤钻研、反复试验才得来的成果啊!
而如今,他却毫无保留地将它们传授给自己这位师弟,这份深情厚谊着实令人感动不已。
接过师兄递过来的这份沉甸甸的“干货”
,张好古如获至宝。
通过仔细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细节,他对明朝大炮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,仿佛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。
此刻,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原理和技术,在他眼中变得清晰明了起来。
参观完大炮之后,他们一行三人返回巡抚衙门的后堂,并按照宾主之礼分别落座。
待家丁奉上香茗之后,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便拉开了帷幕。
期间,他们时而提问,时而解答,气氛热烈融洽,欢声笑语不断。
话题不知不觉间转到了张好古亲手制造的车床上。
孙元化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道:“王徵先生的齿轮运用堪称一绝,不仅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,而且还能制造出众多精妙绝伦的自动化装置呢!
比如说那神奇的自行车,还有自行磨等等,多达二十四种之多!”
听闻此言,张好古连连点头,表示认同。
其实,他心中清楚得很,许多物理学现象的发现与研究都离不开王徵先生的卓越贡献。
例如有由低向高处饮水的"
虹吸"
;灌溉农田的"
鹤引"
;以风力带动磨盘的"
风"
;报时机器"
轮壶"
等等。
尤其是王徴对力的研究。
杠杆,滑轮,斜面等。
对于水的应用是出神入化。
还提出水的体积,比重一些简单物理。
王徴表示有时间去看看张好古的车床,孙元化哈哈大笑道:“何必跑到京城去看,咱在这里造一台就是了,反正致远在这里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